查看原文
其他

李希贵:完善新型育人模式,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⑧

李希贵 人民教育 2019-04-23

民小编说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我们近期将为您推送司(局)长、厅长、专家和校长们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心得和感悟系列文章,与您共同学习,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本系列第八篇文章来自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国家督学李希贵,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让基础教育成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则是进一步为我们明确方向,压实担子,指明路径,标志着一个教育新时代的开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正值普通高中发展的关键时期,以高考改革为先导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调整已进入深水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认真领会教育大会精神,对我们进一步厘清普通高中未来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必须明确培养目标,聚焦核心素养,为全面实现现代化做好人才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无论是冲刺基本现代化,还是奋进全面现代化,其主力军都要靠今天正在校园里的新一代青少年。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今天的样子,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样子,他们的价值观、能力素养、责任担当,决定着未来社会是否风清气正,能否健康发展。因此,下好教育的先手棋,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首先弄清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聚焦核心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好人才准备。


事实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历来是一个理性而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今天如何理解现代化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全国教育大会让我们更加紧迫地意识到,必须在校园里创造性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与培养目标融为一体,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当前,明确核心素养的全部内涵,就是摆在我们面前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应该说,以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来诠释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把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给我们指明了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必备品格,融入培养目标,成为核心素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这样的品格要求,完全与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契合,这样就使我们的核心素养更加完整,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在校园里水到渠成、自然贯通。


二、努力落实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型育人模式


在明确了培养什么人的基本问题之后,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设计怎样培养人的实施路径,完善新型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显然,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成为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工作绕不开的一个关键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入点则是课程的顶层设计。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个体发展的特征,尽力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对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如何从人口大国实现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唯一的出路就是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让每一个人的优势得到发挥。基础教育的课程,就是社会生活的浓缩,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去经历、去体验,既以此了解社会,同时也以此发现自我。因此,课程的多样性、丰富性、选择性,特别是对社会生活包括对未来社会生活的覆盖程度,就决定着我们的教育能否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以及与周围这个世界的关系,并最终成为既能够充分释放个性潜能又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最好的自己。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进程,把人的培养、人的成长、人的发展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必须看到,今天的时代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工业化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智能时代的快速开启,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如果我们完全不顾及社会发展需求,一味强调个性成长的教育,不仅会游离于社会,也无益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很明显,我们在调整育人模式时,如何找到平衡点、结合点,是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型育人模式的关键。有人说,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为社会服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人才培养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进行教育机制创新,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教育教学“两张皮”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真正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进行机制创新,要站在系统育人的全局视野上攻坚克难,在校园里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体系。


近年来,我们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通过学校内部管理结构调整、制度设计、教师新基本功培育,基本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我们要在巩固这一新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加以深化与落实。


坚持全员育人,就是要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确保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在距离学生成长最近的地方起到关键作用,既能体现教师个体的言传身教,又能发挥协同合作的育人效应,在每一天与学生的相处中增强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校里每一位教职工都能面对孩子的今天思考他们的未来,担负起为国家培养栋梁的责任。


为此,在北京十一学校,我们通过制定《年级教育纲要》和《学科德育纲要》,推动每一位教师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形成不育人无法教书的健康生态。我们构建起全员育人组织架构,建立了以教学班主任为主体的教书育人相融合机制,形成了以咨询师、教育顾问为纽带的跟踪诊断与专业支持机制,确保每一位教职工都能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引路人”。


坚持全程育人,就是要改变日常教学中单向传授知识的搬运工模式,遵循教育规律,找到适合每一位学生成长的跑道,为不同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学习节奏的学生设计有过程、有体验、有思维的学习路径,从而在引导与支持中落实核心素养。


在北京十一学校已经形成了聚焦学习的课程链,不仅架构起分层分类特需综合的课程体系,而且从课程目标到课程标准到单元学习目标到评估诊断,乃至贯穿学习过程的核心任务、工具脚手架,都在努力形成一致性、进阶式框架学习蓝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我们打破了碎片化活动设计,形成了着眼未来的成长链,搭建起从入学到毕业、从校内到校外、从学业到职业、从少年期到青年期的贯通六年的主题教育项目,以创造不同学生的不同成功体验。


坚持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在学校内部强化“育人不分校内校外,师德没有线上线下”的意识,让每一处空间、每一间教室、每一个部门都具有协同育人的力量,同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合力的机制,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遵循教育尺度,共同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将德育寓于其中。例如,每月百星,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名家大师进校园,帮助学生厘清志向,树立远大理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多元奖学金制度,以评价杠杆规范学生行为;学生自媒体登记审查制度,从源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同时引导和发挥家长的力量,吸引家长成为学习共同体和成长共同体的同盟军,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


全国教育大会已经为我们开启了教育新时代,作为身处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持续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才能始终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始终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顶天立地,不断完善育人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8年第19期,原标题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让基础教育成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作       者 | 党的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国家督学李希贵

责任编辑 | 李帆

 微信编辑 | 王欣玥

推荐阅读

翟小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怎么做? |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⑦

老师,这些红线不要踩!教育部印发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檀传宝:努力建构劳动教育的新形态 |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⑥

重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